【行业要闻】药典的高标准是否一定会造就中药饮片的高质量

2020-04-14 15:07:07


        2019年,先是2020版《中国药典》中药饮片全面检测微生物的通则,让中药行业一时间炸了锅,后因争议较大,药典委表示暂缓考虑;紧接着,药典委又对农残和重金属进入2020版《中国药典》通则进行了公示,同样让中药界五雷轰顶,业内反对声强烈;近期,药典委又进行了第二次公示,此次公示搁置重金属普测,但仍然坚持33种中药农残进入新版药典通则,也就意味着2020版药典所有植物药都要进行33种农残的普测。自《中国药典》2010版以来,标准提升就进入了快车道,药典委对于高灵敏度的检测仪器的迫切追求,固然是有提高药品质量的需求,但是笔者在此想和大家探讨一个问题:药典的高标准是否一定会造就中药饮片的高质量呢?
答案是未必。
       经历过十年的药典标准提速,中药质量是否有了改善,答案是肯定的。现在市场上没有上过学的药贩子都知道这个含量够,那个可能不够,这个产地的够,那个产地的不够,虽然他口中称的含量其实可能是浸出物或者灰分等项目,而非药典的指标性成分含量,但药典的导向作用还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每年中药饮片质量问题依然层出不穷,虽说合格率数字略微好看一些了,但是饮片质量没有根本性提升也是事实。如果说经历过十年的药典标准大跨度提升还是没有根本性转变市场上中药饮片质量,那就要考虑提高药典标准是否可以造就中药饮片的高质量?这个问题需要搞饮片的、中成药的同仁共同思考,我仅就个人感受浅谈一下。

一、中药行业整体盘面太小,市场秩序不健全

       一个行业的发展,都是经历过由小变大,由乱到治的变化过程,中医药行业也不例外。那中医药行业发展的到底如何呢?答案是:很不理想。中药饮片行业总体也不过几百亿市值,饮片企业销售额能够上亿就算不错的了,能达到两个亿就算饮片企业中的规模企业了,所以目前饮片企业还没有进入由乱到治的阶段。中成药企业整体实力也并没好于饮片太多,一旦33种农残标准执行,所有的中成药企业也需要按需配备,大企业还可以接受,但是绝大多数中小型成药企业也同样会受到极大影响。
       也许有人会说,正是因为你们行业规模小,企业小散乱,我们才提高标准,掐死一部分扰乱市场秩序的小型企业,让大型企业得到发展壮大,这不是很好吗?这思路貌似很正确,听起来也不错,但是有两点是否考虑过呢?一是为什么这么多年标准一提再提,小企业依然没有死,大企业也依然抢不到小企业的份额?二是行业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在,谁又能保证标准提高后理想状态能如设想的那样如期而至呢?

二、中药饮片兼具农产品性质,全行业重价格而不重质量

       刚才说到,中药饮片标准一提再提,小企业依然顽强的活着,毫无颓势,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中药饮片行业全产业链过于看重中药的农产品性质,导致重价格轻质量,恐怕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
我们总是艳羡日本汉方药质量控制如何,销售如何,市场占有率如何。但是我们却没有看到日本采购原材料时的不顾成本,没有看到日本采购了国内最好的中药饮片回去加工提取,没有看到日本人走进田间地头找符合自己标准的原材料!业内学者经常会提到工业饮片,但按照药典,饮片就只有一个标准,什么又是工业饮片呢?我们所谓的工业饮片无非就是原材料质量差点,不够饮片质量标准的,外观性状较差的,但各项检测指标都够的,便于投料使用的饮片,这一类被业内统称为工业饮片。这也就是很多人说的一等中药材出口,二等中药材加工成饮片进医院,三等四等中药材进成药。学者们都潜移默化的接受质量差的可以做成药这种观点,我们在这个时候却一下子把标准顶到了天,试想中成药、饮片企业能否执行的了呢?
       我们不妨再深入一下这个问题。有多少人调查过我国省会城市、二三线城市的饮片质量和价格差异究竟有多大呢?譬如北京和上海的饮片价格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巨大的差异又来源于哪里呢?不要说生产企业,就连各大医院采购饮片,首先考虑的也是价格,大家都是在符合自己质量标准最低限的基础上,采购价格最便宜的。没有人愿意采购质量好,但价格也高的饮片,这是行业现实,不是药典委,也不是政府机构可以通过外力扭转的,小企业之所以也能活下去,没有被标准挤死,价格优势是很重要的因素。

三、药典标准一再提高究竟约束的是谁?

       药典标准一再提高,究竟约束的是谁呢?冯巩小品里曾有句台词:合着你这么多规矩,都是给我一个人定的。现实总是残酷的,终究不会像小品里说的这么轻松。这个问题还是要回归到上一个问题,标准一提再提,为什么小企业没有死。
       首先是企业因素。小企业对于老板而言只是个谋生的手段,生产、检测不正规,用工不正规,这些都可以减少成本,可以靠价格取得一定市场份额,一年哪怕有几十万的纯利润,解决自己一家温饱还是不成问题的。但是他们的经营策略市场认可,我所见到的大多数使用单位无论医院、药店、诊所,首先考虑的是饮片的价格。这个风气不改变,药典标准提高,限制的往往是大企业和守规矩的人。不守规矩的恒不守规矩,守规矩的反被不断提高的药典标准拖累死。
       再说政府因素。安国、亳州是国内中药饮片企业集中地,目前安国有一百家饮片企业,亳州还有一百大几十家,如果按照目前公示的药典标准来算,每家企业至少要投入五百万(一旦真的执行,远不止这个数字)。一个中小型企业一年的利润可能也没有一两百万,他们又从哪里投钱购置检测仪器呢?这笔钱不投不行,投了也不行!如果造成绝大多数企业因检测企业不合规而关闭的话,涉及百姓的生活,涉及政府的税收,更涉及到行业的兴衰,药典标准一旦执行,地方政府持何种态度?标准执行会不会打折扣?这样的药典标准究竟约束的是谁呢?

四、每一版药典究竟执行的如何应该认真进行评估

        药典标准五年一换版,但每一个五年,药典在改善质量标准方面究竟功效几何?是否进行过认真的评估?近十年间,没有看到业内能够沉下心来,踏踏实实看看药典标准究竟执行的如何,解决了哪些问题,存在哪些不足,对于全国中药饮片质量的指导性作用究竟发挥多大的价值,只看到为提高标准孜孜以求!药典如何提高,怎么提高,我想这不仅仅是一个标准提高的科学问题,而是让大家意识到中药是药而不是农产品的社会问题。

五、更严谨的制定药典标准

        药典委认为企业是为了逃避责任,一味要求药典降低标准;企业认为药典委做出的决定很难更改,加之饮片企业普遍维权意识不强,所以双方基本上得过且过的维持着。饮片企业规模再小,也不乏康美、同仁堂等大企业,且大企业是注重质量并舍得投入的,但为什么大企业也对药典标准颇有微词呢,值得深思。药典标准制定是存在问题的,这是客观事实。有人说,为什么以前没有发现药典这么多问题,10版药典以后大家才发现药典中的这么多错误呢?因为10版以前监管不严没人查也没人做,但10版以后,监管不同了,企业也在下大力气研究药典,所以问题便充分暴露了。本文不涉及讨论药典标准细节问题,但药典标准确实存在很多问题,当前在标准问题还没有充分完善的基础上,就匆忙上马农残检测,实在是不合时宜。标准存在的问题,还需要药典委多接地气,与企业加强沟通,广泛收集后逐一求证,很多显而易见的问题当改则改之。
综上所述,药典的高标准无法实现饮片的高质量。行业发展还没有达到优胜劣汰的局面,社会大众认识也没有将中药饮片当成药品看待,甚至包括我们业内也存在质量价格分等的观念。标准提高卡住的是守规矩的大中型企业,不守规矩的企业自有其生存的办法,而且33种禁用农药即使限制住了,可能还会出现其他剧毒农药的使用,对于提高饮片质量没有根本性作用,让整个行业随着一个高风险指向性的指挥棒起舞,实在是需要小心再小心。更何况药典委发布的检测方法,从效率到操作性上,真的存在很大的问题,退一万步讲,企业即使花钱买了仪器,但可以真正运行的恐怕也没多少,不过这是技术层面的问题,在此不再赘述了。总之,标准一旦执行,全行业都要受到巨大影响,不仅仅是中药饮片,中成药企业也同时无法幸免,还望同仁三思。


                  
声明:本文来源“大品种联盟”,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仅为传播中药材基础知识和行业正能量。感谢原作者辛苦付出。若有异议,将做删除处理。